碳排為什麼要收費?
過去二氧化碳的排放,不需要付出成本,因此全球碳排不斷上升。但近年來從歐盟到台灣,正透過各種的機制,讓排碳必須付出成本,也被稱為碳的有價化(Carbon Pricing)。碳定價(Carbon Pricing,意即為溫室氣體排放當量制定一個價格,以「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」作為計價單位)已成為國際普遍採納的碳成本管理工具。
 
碳費是什麼?誰要被收費?
另一種碳的有價化則是透過收取碳費。
台灣在2023年年初,已經將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」修正為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。此次的修法也將碳費納入,預計2024年上路,首波將被徵收碳費的企業,是年排放量高於2.5萬公噸,共287家的碳排大戶。
 
台灣的碳交易平台什麼時候上路?
除了碳費,台灣設立碳交易制度,已在2023年8月7日成立台灣第一個官方主導的碳交易平台。
台灣碳權交易已於2023年12月22日正式啟動!國際碳權交易平台開幕,首批國際碳權掛牌交易,是台灣歷史性的第一次。
龔主委表示,碳權交易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,這個平台提供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取得碳權的合法管道,以後企業將可不必透過海外交易來取得碳權。碳權交易平台有助於中小企業容易取得碳權,是我們實踐公正轉型的重要機制與作法。
龔主委強調,今天碳權交易平台國際板啟動後,未來陸續有第二個、第三個板成立,國內的碳權交易預計於2024年啟動。
 
碳權是什麼?碳權要怎麼取得?
碳權(Carbon credit)是指溫室氣體的排放權利。
碳權的產生透過 2 個方式,一是國家頒布法令,依據碳排放管制的總量與減碳目標,每年核發各家企業或政府單位碳排放的配額,該排放配額(Carbon Allowance),又稱「強制性碳權」;另一個產生的方式是企業因為參與國際碳中和倡議,或是因供應鏈要求或 ESG 考量,而自行訂立減量額度,再透過再生能源、造林等減碳專案,向國內外機構申請認證取得碳信用額度(Carbon Credit),又稱「自願性碳權」利用這些碳權抵換企業的碳排放量,達成減碳目標。
 
資料來源:

1. 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25529
2. https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articles/view/67224??utm_source=copyshare